走马长城(1):山西长城:风云变幻阅尽沧桑(图)
开栏语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万里长城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如今,这举世无双的伟大建筑却因破损严重而入选世界古遗迹基金会2004年度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保护长城,迫在眉睫!
据有关资料,山西有不同时代的长城总长度累计3500多公里,属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本报开设“走马长城”这样一个专栏,就是试图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入手,介绍长城沿线各级政府和人民为保护长城而做的努力,全面反映山西长城的历史渊源和现状风貌。同时通过对山西境内长城沿线的考察和对长城保护专家的走访,挖掘长城的历史内涵,积极宣传并展示山西厚重的“长城文化”。
8月24日下午,在即将启程之前,记者来到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采访了考古系主任、山西长城研究专家郎保利先生。郎先生是《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的编纂者之一,近几年来,他带领同事和学生几乎走遍了山西所有的长城,对每一段长城的状况都十分了解。
“它们的价值不可低估。”说起山西的长城,郎保利一脸兴奋,“一部长城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山西境内的长城,承载着太多山西的历史信息和社会人文信息”。
据郎主任介绍,山西长城分布于9个市40余个县(区),总长度累计3500多公里,现存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有1500多公里。山西长城遗迹按朝代可分为战国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长城、宋长城、明长城、清长城,但以明长城修筑规模最大,前后共修筑了154年。作为当时拱卫京都的屏障,明长城分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约450公里,由河北省怀安县延入晋北的天镇县,向西再向西南,经阳高、大同新荣区、左云、右玉、平鲁、偏关,直达黄河东岸;内长城约400公里,由河北省涞源县延入灵丘县,向西再向西北,经繁峙、浑源、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州朔城区,至偏关白羊岭(古称丫角山)与外长城会合。另外还有沿黄河修筑的从偏关老牛湾到河曲县石梯子的长城,沿太行山脊修筑的始于灵丘县牛邦口经五台、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至黎城东阳关的长城。“山西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一些长城关隘如著名的‘外三关’偏关、宁武关、雁门关,就全部在山西境内,而平型关、娘子关更是闻名遐迩,在历史上都很了不得啊。”
“但是,”郎保利话锋一转,面色凝重起来,“历经千百年的风雨,长城和保护长城的城堡遭到的毁损十分严重。据2002年公布的长城考察结果,目前全国明代万里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的部分不到30%。2004年,中国长城因破损严重被世界古遗迹基金会列入‘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山西的长城也不例外,正遭受着自然及人为的双重破坏。洪水、泥石流是破坏长城的罪魁祸首,而长城两边百姓为生产生活而进行的拆墙行为、不当的旅游开发等也对长城进行着蚕食。近两年,修路特别是修低等级公路时,拆毁长城的现象较多。盂县、和顺、昔阳县一带的长城则被抓蝎子的人损毁严重。阳方口、原平一带的长城,则因滥采铝矾土受损严重。作为举世无双的伟大建筑,长城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继续这样任由蚕食,若干年后其必将从地球上消失!”郎主任忧心忡忡地说,他建议首先应对长城的有关资料和详细数据进行进一步采集。因为长城分布广,进行这项工作耗费巨大,保护长城还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努力。
据了解,与山西毗邻的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已启动了“长城文化工程”。工程内容包括长城基本情况调查、收集整理长城文化史料文献、绘制长城资源分布图、开展保护宣传工作、筹建长城文化博物馆、开发长城旅游资源、举办长城文化交流活动等项目。山西的长城资源比之内蒙古自治区,无论规模还是价值,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山西在建设“长城文化工程”方面,还是一个空白。
山西各段长城的历史文化渊源怎样?现存与保护状况如何?保存较完整的有哪些?地方政府和民众的保护意识如何?如何早日启动山西的长城文化工程?带着这些问题,从明日开始,本报记者将用20天左右的时间,以明朝修筑的外、内长城为主线,进行走访。
蜿蜒纵横的长城,目睹了一幕幕历史风云变幻。它过去在金戈铁马逐鹿争雄的情节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现在,呈现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