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是几个月前买的影碟,才有时间放来看。
“一只蝴蝶在纽约的中央公园的小黄花上扇动了一下翅膀,于是东京掀起风暴电闪雷鸣。。。”,封底的剧情介绍如此开篇,如果当初认真读到这段已经用得极滥的话,也许就省了买碟的几块钱,也许就错过这令人惊叹、拍案叫绝的美国片了。万幸的是,迷糊大意有时不全是带来失望和遗憾。
影片是2004年上映的,剧情类型被定义为科幻/惊悚片,我倒是觉得这是个彻头彻尾的科幻/爱情片。剧情并非离奇,主人公叫伊万,父亲被关在精神病院。他有三个小伙伴:凯莉、凯莉的弟弟,还有蓝尼。伙伴凯莉和弟弟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暴戾且恋童癖,给女儿蒙上幼年阴影,把儿子打造成暴力狂。蓝尼则是个跟屁虫似的胖男孩。伊万小时候经常短暂失忆,常常发生在遭遇重大事件时,比如凯莉的父亲诱导孩子们拍色情片,比如四个孩子玩炸药误炸邻家母子,比如凯莉的弟弟因为伊万和凯莉暗生情愫而心生嫉恨,把伊万的狗当众活活烧死。这些没被幼年伊万记住的事情却因为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失忆症要求写日记的方式留下来线索。成年的伊万高大英俊,专攻心理学,偶然读到过去的日记,记忆之门打开,失忆时的种种境遇扑面而来,想起幼年离开故居时对凯莉承诺“我会回来找你”,于是回去寻找凯莉。再见到凯莉,凯莉已变成有点神经质有点被虐型的姑娘。伊万追问当年失忆的细节,凯莉哭泣着喊:“这么多年你一走了之,把我扔在泥淖里不管”。过不久,凯莉自杀。伊万震惊之余,决心拯救过去,挽回凯莉的爱情,于是,隐藏在伊万身上的神性不自觉地爆发。通过阅读幼时的日记片断,伊万能够带着现在的思想重返过去。
第一次拯救,伊万回到幼时拍色情片的地下室,小小的人儿将凯莉的父亲一顿大骂,拯救了凯莉不幸的童年。当他从回忆中醒来,身边多了健康快乐爱他不渝的凯莉。初试神手,竟然大功告成,伊万沉浸在幸福的爱情中。可惜按倒葫芦起来瓢,暴力狂的凯莉弟弟仍然暴力如初,仍然嫉恨伊万夺走最爱他的姐姐,竟至要棒杀伊万。伊万防卫过当,将凯莉心爱的弟弟打死,自己身陷囵圄。
再一次拯救,伊万回去童年,劝说凯莉的弟弟放弃暴力,不要伤害姐姐的心和无辜的狗。凯莉的弟弟似乎醒悟了,却又被蓝尼误杀。从回忆中走出来,现实却变成:成年后的蓝尼被内疚折磨成痴呆,住进精神病院,被幼年性侵犯和失去心爱弟弟双重打击的凯莉成为破抹布一样境遇的妓女。神力只能一次有效,伊万简直要抓狂了。
不甘心的伊万再一次回到四个孩子都在场的那次遭遇——玩炸药。当邻家母亲抱着婴儿走向装有燃着的雷管的邮筒时,伊万带动伙伴们冲过去阻拦,蓝尼拦住母子,伊万去取炸药,不幸“轰”的一声。从回忆醒来的伊万发现自己坐在轮椅里,两只手臂没了,推着他轮椅的一对情侣竟然是凯莉和蓝尼!更不幸的是,伊万深爱的母亲因此悲伤过度,染上烟瘾,后来得了绝症。伊万对母亲发誓会改变这一切,母亲却觉得伊万的举止跟他住精神病院的父亲有得一拼。
再一次,伊万通过阅读幼时的日记回到童年,要去把炸弹提前毁掉。还是在凯莉家的地下室里,伊万把凯莉父亲大骂一通后,径直找出凯莉父亲藏着的那个雷管,划火点燃,凯莉父亲跑来争夺中,雷管掉到地上,好奇的凯莉拣起来看,又是“轰”的一声,这回拯救的结果:凯莉彻底夭折了。从记忆回来的伊万已身在精神病院里,绝望的他满世界找日记,却被告知这都是他的幻觉,从来没有什么日记,就如同他父亲住在精神病院里要找一本相册一样,连母亲都认为他遗传了父亲的病,无可救药。
伊万向母亲要家庭DV片,决心最后一搏。于是,电影开篇的情节重复出现。一个穿蓝色病号服的年轻男人闯进一个办公房间,用沙发堵上门,急忙拿过纸和笔,匆忙写下:“如果看到这封信,我已经不在人间……为了挽救她。”几束手电筒光在门外摇晃,由远而近。看守终于发现了他,就要破门而入。躲在写字台下面的伊万紧张地注视银幕,念念有词:“快点,来啊!”银幕上正播放伊万妈妈进入产房的镜头,神力终于产生了,伊万“嗖”地回到妈妈子宫。当年待产的妈妈突然肚子绞痛,被推进急救室,医生紧张地观察CT扫描屏幕,不由得一声惊呼:“婴儿把脐带绕在脖子上,好像要自杀。”听起来真是荒谬,看到这里我几乎要放声大笑,这个创意十足精彩!却被接踵而来的画面惊呆:清晰的扫描屏幕上,一个双眼皮大眼睛的婴儿笑着,仿佛已经洞穿世事,了却了心愿,一只胖胖的小手慢慢松弛,最后无力地垂下。心电图成个直线,发出“滴”的长音。伊万自杀成功。
用力地叙述这部电影,实在是感慨于编剧不一般的想像力,更感慨于主人公伊万拯救爱情的绝抉手段。影片中的演员并非顶极的帅哥美女,甚至可以用普普通通来形容。也许因为他们朴实不夸张的演绎,让人觉得所谓神力,其实就是宿命。每个人心中都有肯为完美付出一切的勇气,而命运就像一张无形的网,任人们极尽个人所能事,也绝不给你完美。
电影中的伊万自觉可以做耶稣,可以先知的力量来改变别人和自己的命运,结果却更是糟糕。最后,他选择了压根就不存过在这个世界上,像是一种伟大的牺牲,又似乎是一种逃避。他不存在的话,凯莉就一定会幸福么?我持怀疑态度。但不怀疑的是,他若存在,凯莉注定不幸福。感觉这个电影的编剧是怀着对爱的悲观来创作的,比如,爱上一个人,却怀疑自己能否带给爱人幸福,觉得自己不如不爱,不如消失。就如同伊万,怀着爱的渴望不停努力,不断尝试,到最后与其不能断掉自己对爱的渴望而造成的悲剧,不如断掉自己的来路,让悲剧压根无从上演。仿佛编剧借着伊万的口对上天呐喊:你如果让我生来制造悲剧,不给我完美,那我就不生!
而现实中,我们不就是随遇而安,从来不相信完美的么?如果有做先知的机会,恐怕选择股票比选择虚无飘渺的爱情来得实在和靠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