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送给夏日的藏书票

FDJu0QE6.jpg

93WZQ8KM.jpg

FH76dVht.jpg

27gU1y2l.jpg

  书票四枚,丝网版.手工印制.(65mm×110mm 50套)。画面上的人物基本贴近票主,绝对原创。呵呵,是不是有点肯特木刻的影子呢?其中两位票主分别是夏日和么么茶.夏日是爱书的人,他送我的《窥视印度》展转数月,现在还没转到我手里呢,这里先感谢一下,顺便弱弱地问一句,啥时候我才能看这本书呢?另两位票主宝泉和雪帆也是一对驴友和书虫.有空请到我这里来取一套原作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0 23:32:08编辑过]

藏书票是供藏书用的,其最初的功能和藏书印章一样,属于个人收藏的一种标记。最早的一张藏书票是1470年一位德国人制作的,署名勒戈尔,木刻版画。直到17世纪末期,藏书票多以表示贵族身份的纹章作为图案。由于当时只有贵族或修道院才收藏得起书籍,纹章藏书票往往象征权势和地位,并不流行。如17世纪中叶,英王查理二世的藏书票,以两头狮子捧一面盾牌的王室纹章为图款,构图庄严而有些刻板,是典型的纹章藏书票。

到18世纪,随着教育普及,出版业发展,藏书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许多中产阶级也都收藏图书,藏书票也就平民化,由原来注重由纹章显示地位,转而用图画来表示收藏者的个性与喜好,藏书票趋向个性化,也更追求艺术的意味,如18世纪中叶英国布利牧师以自己书房一角的书堆作为藏书票的构图,表示收藏者的一种情趣。这个时期还时兴寓言形式的藏书票,似乎要寄托更多的文化旨趣。如荷兰画家迈克尔·伯格斯设计的寓言票,寓意耐人寻味。

藏书票的黄金时期出现在19世纪的下半叶。欧洲的文人几乎都自己动手或请人设计属于个人的藏书票,有些书店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制作藏书票。当然藏书票的审美风格也有时代性。当工业革命的巨浪铺天盖地冲击欧洲各国时,人们厌烦机械的僵硬的几何图案,于是以弯曲变化的植物枝叶为构图的藏书票便得以流行。如1897年德国人克莱朵夫设计了以蒲公英和野花作为背景,加上飞翔的天使的藏书票,那流畅的笔触传达着浪漫主义的韵味。所以藏书票的发展,经历了由纯粹实用性到逐步注重个性化和艺术鉴赏性的一个过程。

至于国人何时开始使用藏书票,至今未有明确的说法。不过较早的有留美学生关祖章的书票,上署“关祖章藏书”五个字,大约是1914年前后制作的。另有戏剧家宋春舫使用的藏书票,标示有“褐木庐”书斋名,也带传统文人的情味,估计是本世纪初制作的。二、三十年代使用藏书票的作家艺术家不少,如叶灵凤、郁达夫、李桦、唐英伟等等,都制作过许多风格独特的藏书票。直到近年,藏书票才在国内逐渐兴起,目前国内看到的大量藏书票都采用版画形式,具有原汁原味的鲜明艺术特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TOP

太感谢啦,激动得眼泪花花滴,谢谢啦。

有时间就去取。

ari crash, pilot???

TOP

哈哈,我有窥视印度,海涵给俺也做个藏书票,俺就借给你看~

TOP

是像印章一样用印泥盖到书上的吗?
Lazy cat,enjoy life~~~

TOP

不是印章,是印有图案漫画的纸片 贴在书的附页上 如果你看过读库,每期都送有精美的藏书票,比较喜欢朱德庸和丁聪的漫画做的藏书票。

TOP

哦~那每本书的藏书票都不同啦?那么多书,得多少藏书票呀〉

Lazy cat,enjoy life~~~

TOP

但是这年头有多少书还有藏书票,做读库的六哥念旧,才找来昔日的崇拜者完成这些有意义的藏书票。

TOP

以下是引用新猫在2007-7-11 13:43:30的发言:

哦~那每本书的藏书票都不同啦?那么多书,得多少藏书票呀〉

ari crash, pilot???

TOP

眼馋阿~~

司哥,你真偏向!

这玩艺发出来不是眼馋银呢么

[em41]

ps:夏日的书到底 都借给谁了,我好像也预约了吧

TOP

以下是引用油菜花在2007-7-11 14:26:32的发言:

ps:夏日的书到底 都借给谁了,我好像也预约了吧

爱书的人这么多,何不尝试一下图书漂流(Bookcrossing)呢?

开心为本

TOP

图书漂流活动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该活动是指书友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无偿地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根据标签提示,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 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图书漂流活动的普及, 2001年4月,在美国的一个小村庄,罗恩·霍恩贝克开设了一个图书漂流网站(www.bookcrossing.com),从此,“图书漂流”活动得以迅速发展。短短4年之间,风靡欧美。目前,全世界已拥有超过41万名注册“图书漂流”成员,注册图书超过240万册。网站创始人霍恩贝克自豪地表示:“‘图书漂流’群体的激情总能振奋我的心。”

我国的“图书漂流网”则缘起于创办者laow和jane在瑞士旅行时,在luzern狮子纪念碑前,第一次拾取到漂流书,于是就有了这个网站。目前网站拥有注册书友4000多人,注册图书超过400册,并在北京和乌鲁木齐设有两个“图书漂流”站。 如今,图书漂流的方式已不局限于投放户外一种,越来越多富有想象力的书友在投漂图书时,在投漂说明中设定了自己的漂流规则,使图书的漂流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有一个书友在过生日时朋友送了他一本书,阅读之后,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让这本书在每个恰逢要过生日的书友中传阅。这本书不再直接投放到公共场所,而是通过传递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传递到恰逢要过生日的书友手中。 为了使每个图书的传递者都能了解到某一本书的漂流(传递)信息,获取图书的人需要尽义务到图书漂流网站上以该书标签上的唯一标识码“漂流号码”检索该书,撰写获取日志、趣闻或阅读笔记。这样,参与了该书漂流的书友就可以在网络上、电话里或聚会中相互沟通、交流。

开心为本

TOP

这么有渊源啊!!
岂非咄咄怪事

TOP

以下是引用啉哒在2007-7-13 10:31:56的发言: 图书漂流活动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该活动是指书友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无偿地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根据标签提示,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 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图书漂流活动的普及, 2001年4月,在美国的一个小村庄,罗恩·霍恩贝克开设了一个图书漂流网站(www.bookcrossing.com),从此,“图书漂流”活动得以迅速发展。短短4年之间,风靡欧美。目前,全世界已拥有超过41万名注册“图书漂流”成员,注册图书超过240万册。网站创始人霍恩贝克自豪地表示:“‘图书漂流’群体的激情总能振奋我的心。”

我国的“图书漂流网”则缘起于创办者laow和jane在瑞士旅行时,在luzern狮子纪念碑前,第一次拾取到漂流书,于是就有了这个网站。目前网站拥有注册书友4000多人,注册图书超过400册,并在北京和乌鲁木齐设有两个“图书漂流”站。 如今,图书漂流的方式已不局限于投放户外一种,越来越多富有想象力的书友在投漂图书时,在投漂说明中设定了自己的漂流规则,使图书的漂流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有一个书友在过生日时朋友送了他一本书,阅读之后,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让这本书在每个恰逢要过生日的书友中传阅。这本书不再直接投放到公共场所,而是通过传递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传递到恰逢要过生日的书友手中。 为了使每个图书的传递者都能了解到某一本书的漂流(传递)信息,获取图书的人需要尽义务到图书漂流网站上以该书标签上的唯一标识码“漂流号码”检索该书,撰写获取日志、趣闻或阅读笔记。这样,参与了该书漂流的书友就可以在网络上、电话里或聚会中相互沟通、交流。

ari crash, pilot???

TOP

哈,图书漂流我喜欢,不过漂流网都是有目的地的,去年我和几个朋友在上海的酒吧放了几本书,无目的漂流,不知啥时候能漂到大连呢。。。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