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要结束了,身体上收获了感冒,精神上受到《蜗居》和周立波的新鲜刺激。这俩事件不是新鲜的,但后知后觉的我总是慢几拍跟上潮流,但好歹是跟上了。本着聊“大题材”(夏日同学语录)的宗旨,将聊天进行到底。
先说《蜗居》。
最近,有个女同学要举家南迁,辞职后的她在网上猛看电视剧。一日小聚,她坐下就花痴状问大家:“你们喜欢宋思明吗?”在座的众职业妇女面面相觑,以为她这阵空虚,红杏出墙了。一问才知是《蜗居》里的男猪脚,刚把心放下来吃菜喝酒,此女不吃不喝,念念有词:“要是碰到宋思明这样的男人,我也去做二奶。”
靠,一个电视剧竟然把一个贤妻良母造型的同学改造成了二奶预备军!这,这,这真让人好奇。
于是,在元旦假期里,我先把《蜗居》网络小说扒拉出来看了一遍。接着,又把同名电视剧DV扒拉出来,以快放的形式看了一部分。
网络小说给我的感觉,《蜗居》是在谈因果报应,并且旗帜鲜明地站在与小三势不两立的阵营。小说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海萍的刁蛮、苏淳的窝囊、海藻的天真迷糊、宋思明死时眼球掉出来的惨状。
没看完的电视剧给我留下的印象:海萍是可爱而坚强的,苏淳是宽厚而内敛的,海藻是个性缺失、形象模糊的,宋思明是粘腻而得瑟的。哦,还有小贝,海藻的前男友,咋说呢,像一罐蜂蜜,还愣是不让兑水喝。
就这么一个得得瑟瑟、动不动一个电话解决凡人问题的宋思明,让我那女同学魂牵梦绕,据说让很多人动心为了他要加入二奶的行列。对此,我闲着没事用不大的脑袋琢磨了一会儿。
一个城市基本只有一个市长,一个市长基本只有一个大秘书,按照这种比例,类似的宋思明不会是多产的。所以,我那女同学花痴归花痴,撞上宋思明的几率相当于中彩票,因此,我坚决捍卫她意淫宋思明的权利。孔子曰:意淫预防老年痴呆,促进想象力。
可是,为啥恁多人意淫宋思明呢?除了演员的因素,主要因为他“好使呗,对二奶够意思呗”。也许因为我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激动和附和,同学甩来一句:如果你或者你的亲人,遇上类似被钱、事儿憋得难受的时候,来了个宋思明及时雨,你不会有所动吗?
我认真想了想,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不过,小说和剧情体现出来的,这种宋思明存在的意义,就是解困帮急的。所以,干嘛要希望遇到宋思明呢?遇到他的前提,一定要是被钱、事儿憋得快发疯,才凸显他厚重的价值。
按照这个逻辑,我这个女同学哪里是盼望与位高权重、“玉树临风”的宋思明相恋啊,分明是盼望自己先遭遇疑难杂症,然后被神医妙手回春。我觉得,与此对应的有句成语:杞人忧天。还有一个精神分析名词:受虐狂。
精神病专家说了:人人都或多或少有精神病。周国平大概说过:在黑暗中行走,会不由自主抓住自己能抓到的东西,当看清这东西不适合自己时,扔掉后,仍心存感激其曾在黑暗中的扶持。
看完《蜗居》,我想到的是:人都是趋利避害喜欢走捷径的,区别是底线的高低;人人都有依赖之心,区别是有的人依赖一时,有的人依赖终生;放弃是最好的成全,能做到这点的人少而又少。
总之,看完《蜗居》电视剧,我最喜欢的是海萍 ,觉得她活得率直琐碎而又坚韧不拔。其次喜欢苏淳,瞅着一点不窝囊,蛮会自我调整心态的嘛。至于海藻和宋思明,那是上帝安排的芸芸众生的命运之一,作者爱咋写咋写,作为感情戏未打动我,做为现实标本又太戏剧,不足以意淫。
如果把《蜗居》放大,世人都要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我申请扮演剧中的旁白者 
(时间有点晚,改天聊周立波给人的惊艳感。希望我这迟来的跟潮流,能引来西红柿、鸡蛋和砖头。孔子说了:共振构造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