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这次不想错过,报名:
Jacky/男/13998554077
油菜花/女/13998554077
刹车踩哪个

TOP

转载:重走抗战路--翻越高黎贡至腾冲(走的是此次计划的备用路线)

一行七人于五月一日下午五时自保山地区百花岭自然保护区开始沿南方丝绸之路的南斋公房古道翻越高黎贡山,开始名为“重走抗战路”(1944年5月11日,国民政府在滇西沿怒江一线开始大反攻,此路为进攻路线之一。)的野外穿越及人文考察纪念活动。作为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南省自然、气候分界线的高黎贡山,五月初已经是万物葱茏,生机勃勃了。虽然我们的穿越路线是在保护区的边缘区,但高黎贡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也仍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鸟类众多,从早到晚,耳边随时充溢着或婉转或高亢的鸟鸣,且不时可以看见它们的身影,使郁暗的林下之路充满了生命的动感。伴随着森林中湿润凉爽的清风(但此种感觉仅限于高黎贡山的旱季),我们行进中不时有火红的、粉红的、白的杜鹃创入眼帘,山道上常常铺满新鲜的落英,与苍绿的苔藓、四时的落叶重归自然的怀抱,完成生命的轮回。云南是中国兰花的主产地,品种繁多,可令我们吃惊的是在这千年古道的两侧,常常就丛生着大量的兰花(此时正盛开),白的、紫的淡雅而高贵,间或还有独特的品种独居险处、吐蕊流香。穿越的第二天(五月二日),在古道最高点南斋公房宿营。三日清晨六时五十六分,一轮红日冲破锁住怒山的阴云喷勃而出,给山脚下的怒江镀上了一层金色,此时的怒江看上去静谧而温顺,似乎轻轻就可跨越。然而六十年前(1942年)正是这条名字上就颇具性格的大江阻挡了日寇的疯狂进犯,岁月已然逝去,但高黎贡山和古道上至今仍可辨认的战场遗迹还在向每一个后人述说着充溢着惨烈和民族正气的滇西大反攻(具体内容详见段培东著《剑扫风烟》《松山大战》两书),在以它们亘古不变的深沉、博大与美丽祭奠着逝去的英灵,观看着现实,迎接着未来。经过总计十四小时(行走时间)的穿越,五月三日下午三点半,我们到达了高黎贡山西侧,古道上第一个大的村镇--江苴,热闹的乡街已接近散去,看着这七个行装怪异(全套野外装备),风尘仆仆的城里人,淳朴的腾冲人民不时地招呼我们,一句句发自内心的“累不累”“进来休息一下”“喝口水”的问候使我们由衷地感受到了在遍布钢筋、水泥、汽车、商业化气息的城市里久违的善良和清净。晚饭前短短的休息,我转了一下这个在当年腾冲抗战中多次遭受日军残酷扫荡的小镇,石路两旁古老木房的檐柱上仍然留有当年的弹痕,与眼前这欢乐和平的赶街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人们有理由欢快,因为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曾经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由的尊严。四日,游历腾冲著名的北海湿地和火山喷发形成的柱状节理景观并于夕阳西下时分慕名前往著名侨乡--和顺,徜徉于青山碧水黑瓦白墙之间的侨乡街巷,景致几有入徽州之感!步入那座全国最早并至今仍开放的乡村图书馆,一幅幅老照片、历史简介、众多的藏书映衬着古朴典雅的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无不显示其“文化之津”的内涵,不置身其中,如何相信置身在历朝所指的化外之地、西南边陲?成见和现实就是如此冲撞激荡,构成了巨大的差异美感!环视街巷之间,农夫老妪,学童青年往来人等皆谦恭有理,居家生活井井有条,一条清澈的河流绕村而过,隔河对岸夕阳之下正在犁田(腾冲气候温润、绿化率极高、四时皆可耕作)的老牛、农人和傲立一旁的数只白鹭构成了一幅绝佳的水墨丹青。此时居于此境,颇有桃花源中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得之感,真是风水绝佳,地灵人杰。晚上,我们一行三人乘车直趋腾冲抗战系列丛书作者,农民作家--段培东在城西小西乡的农舍,当晚段老师刚刚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回来,听说我们的来访,已经睡下的段老师翻身下床,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一起回顾了那段激荡起伏的年代,畅谈了各自心中的激情,同时我们表达了对他的事业的敬意和支持(除写书外,段老师正全力进行民间对日索赔的组织及举证和材料收集工作。),从段老师饱经沧桑的面庞和坚毅的目光里,从他铿锵且掷地有声的话语里,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民族的正气和不屈的魂魄。离开段老师家,结合在和顺、在腾冲这几天的感受,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在腾冲沦陷的两年里,腾冲人民能够非常有组织有谋略地与凶残狡诈的日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抗战中中国军队在大反攻中收复的第一座县城。这一切绝非偶然,仅仅因为腾冲坚实的文化(此处不谈丰富)底蕴和傲骨铮铮的民气便使得历史必然地将这一光荣赋予“她”,“她”当之无愧。此后的两天,我们遍游腾冲火山群和徐霞客曾经盛赞的道教名山--云峰山并最终直下“热海”,夜晚浸润在露天的温泉里,仰望着高原苍穹的繁星,凉爽的夜风拂去奔走的疲乏,真实而充分体验了一次“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感觉,舒适极了。此次高黎贡腾冲之行,野趣和文化历史感俱佳,跋涉的艰辛和休憩的舒适并存,而且在翻越高黎贡山的过程中竟然有一只小兔(同行朋友带的)和一只小哈巴狗(保护区保护站的自愿追随者)同行,颇添乐趣,只是小兔在山顶因饥不择食食肉自尽,平添此行的一丝“悲壮”色彩,而小狗则因其忠诚和憨直几乎累到走不动(最后被我背上去),我们下山时托马帮带还给主人。总体上讲,此线路非常不错,可说劳逸结合,动静皆宜。整个腾冲平和静雅的气氛,葱茏茂盛的绿意,颇有翻越高黎贡即入世外桃源之感,比之丽江大理越来越浓的烦闹,几不可同日而语,清逸脱俗,乃修身养性之佳地。
作者:tommy73
刹车踩哪个

TOP

穿越高黎贡 ——探访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图文游记,由老湖发表于《山野》2009年6期,由于作者不希望转载,只能给出原帖地址,请大家移步到此浏览:
http://u.8264.com/space-16800237-do-blog-id-73124.html
刹车踩哪个

TOP

攻略转载:徒步线路-穿越高黎贡山的永昌道

古代从今四川成都经云南通往缅甸,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命名为蜀身毒道,现代一些学者已把之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蜀身毒道,是从今天的大理至腾冲到缅甸的道路,东汉以后就称为了永昌道。用现在的称谓和说法它起于大理,经永平,到永昌(今保山),然后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到腾冲,从腾冲经缅甸到印度。永昌道从保山往西通往腾冲,隔着奔流端急的怒江及穹然高耸的高黎贡山,翻越高黎贡山到腾冲。一般是从保山西行渡过怒江后,翻越高黎贡山的古道有3条,

1、 从保山芒宽的西亚或今沪水县的蛮因,登高黎贡山,经灰坡梁子,马面关抵腾冲界头;

即北斋公房线:芒宽--青木坡--灰坡--小松山--茶铺--一碗水--北风坡--马面关--北斋公房--朝阳店--黄泥坎--黄家寨--界头。

2、 从保山芒宽乡白花岭村的大塘子上高黎贡山,经过旧街,林家铺抵腾冲曲石江苴街;

即南斋公房线:百花岭--汉龙寨--旧街--二台坡--黄竹河(永定桥)--黄心树--南斋公房--高脚岩--岗房--撒马坝--林家铺--江苴。

3、 从保山坝弯登高黎贡山,经蒲满哨,太平铺抵腾冲城。

即南线:保山城南门—汉庄—辛街—蒲缥—道街—怒江惠仁桥—坝湾—高黎贡山蒲弯哨或禾木树—天池—腾冲城—缅甸—印度,三条线都是著名的滇西抗战的重要战场,一年四季都可以走,相对北线难一点,景色都很美,值得一游!

第2条线路相对熟悉些,是徒步高黎贡山的南线,百花岭是必经之路,在保山南门客运站和东门运输总站坐保山--芒宽的大巴可经过岗党村可到。

百花岭有一个小规模的森林探险与科学考察基地,可以找到进山的向导和马匹,负责人是蔺站长,电话13987053498。

这3条古道,均经过人工铺筑,已有多年的历史,道路路面宽度多为2米,陡坡急转的宽达3米,路面多用石铺筑,且有防滑,排水设施。沿古道散布着的有古城遗址、古关隘、古桥梁、驿站、古代军事通讯设施、战场遗址、村落遗迹、为高黎贡山古道考察、旅游注入了博大,深邃的文化内涵。

这些线路需要3-5天的时间,而且因为高黎贡山山体较大,山上气候多变需要充足的准备,才可前行,有关高黎贡山更详细的内容和徒步的线路将不断跟进和完善。

蜀身毒道是个大的概念,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这个概念包括的是一直从四川经过云南到印度的这么一条线路,有点类似丝绸之路或者茶马古道一类的概念,并不是实际指的那一段。
刹车踩哪个

TOP

本帖最后由 Jacky 于 2010-7-15 13:38 编辑

可能遇到的危险:

1.不利的天气
2.最高海拔超过3000米,有高反的可能
3.无人区域迷路
4.蚂蝗
5.毒蛇
6.野兽
7.疾患
8.自身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意外伤害
9.其它不可预见的意外伤害
刹车踩哪个

TOP

1.“9月29日大连——昆明特价机票,18:00—22:55到”
这个和集合时间不冲突,当晚在昆明住,第二天早晨坐大巴去保山

2.10月04日或05日,昆明——大连,12:40—17:10到
如果翻越完髙黎贡就返回昆明的话,可以在下山后就近搭车,从来时路程看,需要至少一天时间,4日回昆明搭这般飞机够呛,得查一下下山后可否就近租到车,或者有没有班车路过,乘车时间来不来得及。

3.没有锅具的话可以搭伙吗
不存在搭伙的事情,咱们是一起准备公用物资,一起背负,一起开火。没有锅具没关系,可以大家一起准备,但是餐具自己准备。咱们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这次徒步穿越,除了费用AA外,团队的工作也会分配到每个人的身上,大家既是队员也是责任人。
刹车踩哪个

TOP

中国远征军(九)翻越高黎贡

据央视[探索发现]文稿

  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参谋长弗兰克·多尔回忆录里这样写道:“一支超过十万人的部队、一万多头骡马和毛驴、两万多挑夫散布在险峻曲折的山路,走向怒吼的激流。骡马的铜铃声,回响在七千至八千码的深谷中。” 他是当时配合滇西反攻的4000名美军陆军中的一员。

  一九四四年四月下旬,蒋介石签署了《中国远征军怒江作战命令》,拉开滇西大反攻的序幕。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上将,下辖第十一、第二十两个集团军及直属特种兵部队,先期兵力十万人,向怒江前线集结。

  反攻计划的核心,是首先由两个集团军分别从滇缅公路南北两方进击。向北攻占腾冲,在南方攻占松山地区,然后由南向北,向滇缅公路方向包围夹击日军,占领滇西战略重镇——龙陵。

  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参谋长弗兰克·多尔回忆:我第一次看到了那可怕的怒江河谷,与我们科罗拉多大峡谷一样的伟岸雄峙,但它更加险峻。怒涛拍岸,它的声音在数英里之外都可以听到。就在这里,我们将横渡怒江,向日军阵地进攻。大反攻命令的下达虽然仓促,但是远征军还是有针对性的,为渡江做了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时任中国远征军工兵集训处教育组副组长周鑫回忆:上级命令,到一九四四年五月反攻前,要造好能载一排人用的大木船,和载一班人用的竹筏数百只。每一船都雇有当地船工操桨,少数渡河地点,配有橡皮舟和帆布船。训练是在漾濞(bì)江进行的,由美国人训练装拆、搬运、上下船、行军等基本动作,最后演习一次夜间渡河。此外参加滇西反攻的远征军士兵,还在美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进行了丛林作战的特殊训练。

  五月中旬,滇西进入漫长的雨季。喜马拉雅山脉的雨水,和无数高原上的支流汇集怒江,怒江就会像它的名字一样,显示出浊流汹涌,旋涡湍急的愤怒神情。

  渡江的具体实施计划是绝密的。为了出敌不意,出发命令甚至只提前几个小时才下达。十万远征军要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渡江,橡皮艇数目有限,为此预先在江边埋藏许多木船、竹排。

  已故原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198师工兵连连长董嗣勋回忆: 当时我们人不知道有木船,直到下命令那一天了,才告诉,才通知水井渡有一支木船,勐古坝有两只木船,大约七点多钟的时候,要开始渡江了。我们把木船放进水里,可是糟糕了。那木船是拿板一块一块兜起来的,在接合部的地方裂开掉了,裂开掉了就漏水进去了。报告了: “木船漏水怎么办?”我说: “怎样办把所有的被子撕成布条堵起来,这就是办法。”当时我给营长打了电话,我说:“报告营长,木船下水进水,不能使用咋个办?”“咋个办?你想办法!一定要完成渡江任务,完不成渡江任务,军法从事。”我就想,与其军法处置,让你来枪毙我,不如我跑到对岸去跟日本人拼了。

  当时是紧张,思想上很紧张。但是好好在哪儿啊?这些官兵们很遵守纪律,虽然有这样多的人集中在那个地方,但听不见声音。连刺刀和水壶碰击的声音都没有,所以平常的训练,在作战的时候起的作用是很不同的。

  就是在勐古渡这边原来我们拉了根钢绳,渡江的钢绳,将将那个木船,是在钢绳垂点最低的地方,有个中士班长叫邓超,他想把那绳子给荡起来一点,不要挂住船上的人。你想想那种流速那样快,你只是一条线,一下就过掉了。他一挡,脚下往前跑,他没办法就抓住那根钢绳,抓住了就喊救命,没办法喊救命,“救命啊、救命啊”。那个排长赶快派些空船去抢救他,但是到了那里,一下就过掉了,一下就过掉了,根本不可能在那里停,所以他吊不住了,一松手掉在江里头死了。

  这位班长,可能是这次强渡怒江惟一一位牺牲的战士。由于事先经过反复的模拟演练,整个渡江行动非常成功。渡江计划进行的似乎过于顺利,官兵们对未来的战事发展充满乐观,但是随后的翻越高黎贡山却让亲历者刻骨难忘。弗兰克·多尔回忆录中写到:中国军队“进入了高不可测的困难地带。数以十计的骡马和夫役,滑下了冰冻的隘道,坠下几千英尺的深沟中死去。战斗是在云层覆盖,海拔一万一千英尺高的冰天雪地之中进行的。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拔最高的陆上作战,被称为云层上的战场。”

  翻越高黎贡山,到腾冲的马帮古道有三条,由北向南分别是北斋公房、南斋公房和红木树道。北斋公房山口,海拔3230米,是二战中海拔最高的战场。也是最为陡峭难攻的要隘阵地

  如此易守难攻,却是远征军高层精心挑选的方案。尤其是五十三军选择的路线,距离腾冲的直线距离最近,也最为艰险难行,是在当时中日双方军用地图上,都没有标出的一条路。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希望由这条路出奇兵,出奇制胜,夺取反攻滇西的第一个胜利。

  在几个月前,美军顾问团参谋长弗兰克·多尔受卫立煌指派,全面拍摄滇西地区航空图片。卫立煌谈到:美军的飞机照相地图技术,效果很好,比我军军事地图的测绘精确很多,希望将滇西作战地区全部做成照片图,以便可以看到实际的桥梁、道路、山脉详情。多尔听了很诧异,没有想到总司令竟会了解这种先进的航空勘测方法。除了通常马帮所走的几条古道外,卫立煌观看航空照片时,看到一条似路非路的模糊痕迹,这在以前绘制的十万分之一,和五万分之一的高比例军事地图上,都没有标出。

  卫立煌于是命令情报部门,立即侦察是否有这条路。据当地老年人讲,早年间的确是有一条小路,因为过于陡峭难行,一般马帮都不走这条路。卫立煌又指示,向敌后特种分队和少数民族游击队探询,在这一带有无日军重兵。回答是这一带从无人烟,偶有小股日军巡逻。

  查阅保山县县志和有关档案,发现确有文字记载了这条捷径,但是已有三代人没有走过。

  我方无人知晓这条路,日军也极有可能不知道,如我军穿越成功,完全可出敌意料,攻其不备。据此,卫立煌当即确定,第五十四军过江后,先消灭敌沿江据点,然后沿一条平常的道路,攻克日军北部重要据点北斋公房,再挥师向南,围攻腾冲,而第五十三军过江后,走这条几乎湮yān灭的捷径古道,直扑腾冲,五十四、五十三两军,一明一暗,南北夹击。然而日军似乎有所察觉,远征军前进的各个方向,都遇到日军的迎面阻挡。

  日军著名的山地部队五十六师团抽出一半兵力,由北而南居高临下、密集设防,在各个隘口、战略要地,修筑防御工事,据险死守。灰坡,是到达高黎贡山顶的必经之路,为了夺取这块阵地,远征军一九八师五九二团官兵在这里,与日军展开厮杀。

  原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中尉通讯员张庆斌回忆:首先是攻高黎贡山上去以后,就是打灰坡,敌人在那个灰坡,又是修筑工事阵地了,那个工事修得相当的坚固,挖那个碉堡,碉堡修好以后,上头是盖着大树,那个大树是一抱这样粗,日本兵把它砍倒以后,是横架一排,竖架一排。我们攻那个碉堡时候,还是有些小钢炮那些,迫击炮,首先往那个碉堡上打,打到那个碉堡上那么大的树在上头,根本不起作用。那个炮弹打上去炸开,一样事都没有。这个他有主碉堡,旁边、下边还有碉堡,所以你正面攻击,两边到处都是枪在打来,所以死的人很多,遍地都是人。

  日军五十六师团卫生兵吉野孝公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道:中国军人在黑暗中怒涛般涌了过来,头顶上照明弹如同白昼一般明亮,炮口喷着火,将几个中国兵的影子抛向了空中。但中国兵并没有就此败退,新手一个个地接替上来,逼近到距离我们四五十米的地方,他们似乎连抬下同伴尸体的时间都没有。中国人在我方重机枪的枪口下,像小山一样地堆积。他们立即在层层堆积的尸体上架起机枪,开始扫射,继续对我实施轮番进攻。

  有人已经甩掉了手枪,展开了一场军刀对刺刀的混战。大炮在零距离射击,炮口喷火的瞬间,飞溅起巨大的火花。五六发以后,是哑然无声、令人毛骨悚然的黑暗寂静。

  远征军第二次攻击灰坡失利后,一九八师师长叶佩高亲临前沿阵地,给自己立下军令状:“第三次攻不下灰坡,这里便是本人的成仁之地。”

  张庆斌回忆:一九八师的师长叶佩高亲自临战场,他平常穿衣服都穿的一般些,那天是把他的毛呢衣服也穿着,很威风的。一次次冲不上来时,一个营的人也冲不上来往后退下去,一退下去瞧到师长站那里,穿得威风凛凛地站着,那个师长说给我打回去,那些一瞧师长站那里亲自临阵指挥,那些士兵又转回来,又冲上来打。那个是不分昼夜地拿着那个炸药包、手榴弹一直前冲后冲,死了的人多少,一直爬到那个碉堡那个枪眼里,把炸弹塞进去,把炸药包塞进去,才把那个碉堡炸开掉。打了三天三夜,最后才把那个灰坡拿下来。

  高黎贡山的彻骨寒冷,也是对远征军官兵一大威胁。
刹车踩哪个

TOP

张庆斌回忆:当时是那个衣服是,湿着衣服又饿着趴在那个地上一天到晚,昼夜趴到那里,恼火得很,不打仗就病死饿死了。师长叶佩高看到以后,是相当心疼那些战士,马上打电话、打电报到总司令部去叫配备一点雨衣。当时调雨衣是临时地打到云南驿,左凑右凑,连一千件雨衣都凑不足,凑了八九百件雨衣,当时就用飞机运到高黎贡山,投到我们这个阵地上。这个一千件雨衣不到,师长说给趴在敌人阵地前头最前沿的战士。

  陶达纲团长这样描述在他面前死去的两个士兵: “6月1日这一天,天气阴雨,高黎贡山上很冷。担架兵抬了两个兵来团部,是冷倒的,不能动了。摸他们的双手和头额两颊,都是冰冷的,他们双眼睁得大大的,还在不断转动。等卫生兵端了热汤去喂他们,已经喝不下去了。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去。”

  山地行军,后勤供给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在这关键时刻,滇西民众为远征军成功翻越高黎贡山做出巨大贡献。原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后勤部少校主任杨洪恩回忆:前方作战的炮弹、子弹、手榴弹、蔬菜军粮一起要运上去,运不上去这个仗怎个打那!骡、马、黄牛、人力,完全是这种抬、背、拎,运上去的。

  张庆斌回忆:腾冲这个北边有十个乡是凑一万多,凑不够就连妇女都参加,最后这一万多民夫中有三千是妇女,男的是背六十斤,女的是背四十斤粮食。运粮也是艰苦的,一个人是每天发一斤米。背着粮食又没有锅灶,就是有锅灶在路上也没办法煮。又没有拿着菜了,什么也没办法做。所以运粮人就是吃生大米,饿了就是发一斤大米,抓着大米嚼着吃。渴了没有水吃,在山边那些山沟里喝淌的那些水喝那些水!因为又冷又饿又下雨,又不得好好地吃顿饭,在路上就病死了三百多人。下高黎贡山有一段路是特别陡,那个是石头路,下着雨滑得很,一走不好就滑下来跌倒下来,摔死、跌死、饿死的,病死的,就死到那路边。我们下山是民夫刚过去了两天,路上那个死尸,已经腐烂了臭了,也没有掩埋就在那!下雨,雨水把那个一冲,那个蛆啊、烂肉冲到那,那么宽一条小窄路上,人走过来那个下雨雨水,我们走都下不了脚,走都走不过来。那个真是残忍得很。交了粮以后回家去,生病饿的饿,冻的冻,回家去又死了几百人。

  有了当地民众的支持,远征军的供应给养问题得到缓解,而被包围起来的日军兵力局促,不敢走出掩体。在攻取日军一个据点之后,陶达纲团长发现路边水坑里泡着十几具尸体,他们的大腿、臀部和胳膊上都有刀割痕迹,有的深及骨头。

  《最高海拔的战斗》里记载:最糟糕的供应问题出现在斋公房,那里日本人被包围了,当应征入伍的中国农民小伙子炸毁日本人的最后工事时,他们搞不懂,为什么原以为还有至少300名日军,但现在只剩下75人。

  弗兰克·多尔将军发现了日军令人发指的惊人秘密:“当他们冲到了日本军的一个指挥部食堂时,美国的联络军官碰见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吃人肉的例子:准备好的不同阶段的尸体像堆柴一样在地上堆着,有一些尸体的部分位置被剥了皮,有几人仅剩下了骨架。”

  二战研究学者戈叔亚介绍:他说他们打上去以后,美国联络官就看见日本人,正在晾晒一些,人肉做的干肉、咸肉,因为人骨都可以看见,有些还正在烹调、正在煮。他们当时和中国军官一致认为这个是日本的一个巨大罪行,那么他们报告了重庆方面。

  但是在日军战俘吉野孝公《腾越玉碎记》里,却没有一字一句对此事的记述。只是很含糊地提到“战场上的人肉部队”,就是这个几乎全军覆没的日军一四八联队第二大队。

  为《腾越玉碎记》写后记的丸山丰,也是从高黎贡山活着回来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他在后记里写了这样一句话: “对于战场上的事,有的可以写,有的则不能写;有的想写,有的则再也不愿追忆。”

  在高黎贡山战场,日军冲破了最后的底线,将他们自己士兵的躯体,当作军需给养来源。渡江开战之后的一个星期内,中国军队伤亡近万人。翻越高黎贡山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远征军指挥官们的预期。直到十天以后,战斗接近尾声的时候,指挥官们才发现,原来远征军的反攻计划部署,对于日军早就不是秘密了。

  戈叔亚介绍:中国远征军在进攻高黎贡山的时候,就非常地吃力。他们原来认为日军在那个地方的兵力部署,并不是很多,但是就遇到了非常强烈的抵抗。中国军队在仰视进攻的时候,牺牲了很多很多人。就感到很奇怪,那个时候有另外一支部队在高黎贡山山下的,一个黄木树的一个日军阵地,那个地方,在打仗的时候就缴获了一套日军地图。那么这个地图拿到十一集团军司令部。时任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的宋希濂看到地图就大拍桌子他说完全跟他在司令部看到地图一模一样,大骂,说一定是出了奸细,宋希濂就打电话跟卫立煌说:“卫总司令我这里有事。”卫立煌就跑到十一集团军的前线,看了这个地图。

  戈叔亚介绍:当时为什么会泄密呢?后来我看到日本那个《公刊战史》上提到这么一段,就是在反攻之前中国远征军的一架飞机,要飞到印度北部和中国驻印军联系的时候,这架飞机出事故,掉到了腾冲的境地。那么有一个高级参谋他带了很多文件,来不及烧毁就被日本人抓获了,那么这份文件,正好就是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的整个计划。远征军高层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因为翻越高黎贡山,原本是出奇制胜的战略设想,但机密的泄露,反而使日军占据主动。

  戈叔亚介绍:高黎贡山的地势太险,腾冲有很多老人说他们打高黎贡山,到最后有些时候是这样已经到了七八十度的仰角,他得后面人推着他,或者是把他拴在树杈上这样打枪。如果日军在山上只要一两个人,用一挺机关枪,那么你几百个人几千个人,你都上不去。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原来的部署,进攻高黎贡山,那完全可能就打不下来。那么整个滇西的反攻就无法打下来,那么驻印军5月份,已经开始进攻密支那了,那么如果没有我们云南这个远征军这样的策动,那么整个中美在中缅印战区,准备打通这条公路这个计划,就可能要无限制的推迟,这个严重性是很厉害的。

  如果二十万中国大军,对区区三万日军尚不能取胜,那么失败的影响,必将迅速波及到缅北、印度英帕尔,乃至整个亚太战场。日本人完全有可能乘胜挺进,直取印度,进攻昆明、贵阳、重庆。那时候亚太战场的“多米诺骨牌”,就会因为一个局部的怒江战役,而发生难以预料的倒塌。

  卫立煌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军人,他召集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和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紧急商议对策。在取得一致意见后,立即责令参谋部,变更原来的进攻计划。

  在渡江战斗打响十几天以后,滇西远征军秘密调整战略部署。右路第二十集团军,持续做出进攻姿态,迷惑日军;左路第十一集团军所属三个军,则沿怒江东岸向南行进。所有部队车辆均在夜间行军,不得开灯或暴露目标。这一重大战略调整,几乎瞒过了日本人的耳目。直到后来,日军侦听电台发现松山怒江对岸一带的通讯信号突然密集增强时,才引起警觉,但是想调兵迎头阻击已经不可能了。

  戈叔亚介绍:由于中国在红木树战斗中,缴获了日军的部署。他们发现松山的日本军队已经空虚了,因为他们调到了高黎贡山。这个时候宋希濂就提出,我们将计就计,让做佯攻的十一集团军,马上提前开始总攻。反攻不几天,在高黎贡山的日军就已经慌了阵脚了,这个时候他们就已经有点无心恋战了。因为如果是龙陵和松山一旦攻陷,那高黎贡山的日军它会被包围的,它没有一个给养的,它要以腾冲为依托的,这个对它来说非常腹背受敌,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新方案得到美军野战司令部赞同,美方表示,将出动更多作战飞机予以支援。

  1944年6月1日,第一批中国远征军士兵出现在松山阵地,一场恶战即将在这苍翠的松柏山林间展开。
刹车踩哪个

TOP

本帖最后由 Jacky 于 2010-9-1 13:59 编辑

【报名截止】:由于要预定租车情况,所以报名截止日期定在91日早900    因为本次是租车出行,报名截至后即使不参加也要负担车费。或者报名人满以前也可能截至。”

本次活动报名截至,共计9人参加:

1BEAR
2佛晓/女/13998628891
3晓佛/男/15942603357
4Jacky/男/13998554077
5油菜花/女/13998554077
6 梨树/女/18641110120
7黑豆/男/13840979960  
8阿邑/男/13644910912
9小北 /女/13019471301
刹车踩哪个

TOP

药品计划: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刹车踩哪个

TOP

食品计划(代小北发布):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刹车踩哪个

TOP

天气预报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刹车踩哪个

TOP

气象预报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刹车踩哪个

TOP

各项准备进度更新: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刹车踩哪个

TOP

药品购买明细(附购买凭证)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刹车踩哪个

TOP

未来7天云南天气预报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刹车踩哪个

TOP

保山天气预报 9月30日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刹车踩哪个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