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推荐转贴]藏传佛教行为艺术——生命瞬间

起先是朋友通过e-mail转给我的word文档,看后极为震撼,很想贴给大家看看。可惜图片被下载到word后没办法重新贴上来了(效果极差),于是把原文copy给了老九,让他找时间上穿上来给大家下载了去看。

今天,突然灵机一动到网上搜索了一下,幸运地是找到了原文,更找到了效果更好的原图,下点功夫贴上来跟大家分享吧。

****************

2001年2月26日,Ven. Tenzin Thutop 和Ven. Tenzin Deshek二个来自尼泊尔和西藏的和尚,在纽约Ackland 的Yager画廊将“修建”一个“医学菩萨沙子坛场”,来展现亚洲艺术。

请大家慢慢看,不要太快了,鼠标移慢一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3 10:26:25编辑过]

开心为本

2月22日——3月1日

这是2月22号开始的情景:

2月26日,开始最初的构图

2月27日,开始绘图,开始绘图,材料是一种用于藏医药的细沙。

2月28日,绘图中……

佛是万物的起源,是世界的中心。

3月1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们的创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1 21:25:07编辑过]

开心为本

TOP

3月2日——5日

繁华初现!

这几张可以清除的看到,细沙如何汇聚成世界……

3月5日,绘图的中心部分已经完成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1 21:29:13编辑过]

开心为本

TOP

3月5日

接下来这一组图片,是围绕在佛周围的芸芸众生,每一种生命都跃然沙上。

这个,不知道是否就是人?在佛的眼里,与其它生灵平等,众生都是平等的。

创作工具-艺术的美丽是用心灵创作,而不是用工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1 21:34:59编辑过]

开心为本

TOP

还有呢,别急,慢慢发,一百多张图片呢。

不过,我也发现从Ackland艺术博物馆链接过来的图片打开太慢了,放弃!

还是用转贴的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1 21:55:35编辑过]

开心为本

TOP

3月6日——9日

3月6日,仔细……

3月7日 佛泽四方

3月8日

3月9日 孩子,你是否看到了繁华背后的脆弱?

开心为本

TOP

3月12日 近距离观察,清楚地看到沙粒铺垫的厚重质感。
逐步显现的最后的圣堂
象牙塔下的青蛇,不知和白素贞有没有关系。
注意宝塔两端的丝带因沙线颜色差异造成的立体感,叹为观止!
3月14日

3月15日

开心为本

TOP

3月16日
延续的人生,膨胀的世界!
由于光线和角度的原因,观众始终以朦胧和模糊的影子出现,如同世界的旁观者。
3月20日 完成的日子终于到来,辉煌的成就,瑰丽的画卷,以一种强迫的姿态占据每一个人的视界和心灵,乃至灵魂。
当一切已趋近完美,人可以做的事情也趋近于无。
开心为本

TOP

微笑的佛像
精致得难以置信的细节

自始至终一丝不苟的创作者

完成图,完美的画面,繁华的世界,多看一会儿吧,记住它吧!

开心为本

TOP

6月8日

ok,注意看他们在干什么.

看看,周围人们的眼神……

这下明白了吧!

及尽繁华,不过一掬细沙。

人们从来没有庆祝过生,但对于消亡,却总是有隆重的仪式。

一切已成昨日残梦,只待追忆。

除去抹不净的回忆,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开心为本

TOP

最后的一段旅程!

记住这个画面。时间仿佛已经停止,一个月的时光凝聚在潺潺流淌的溪水边。远处围观的人群,近处沉思的男子,对于一个世界的消失,做着不同的凭吊和评价。而僧人手中缓缓流逝的细沙,已不再有那惊艳的容貌,那些漫天飞舞的佛,那些欣欣向荣的生命,那些宏伟的庙宇,那些千姿百态的繁华。一切都随风飘入溪水,沉淀,褪色,永不再返
又或者说,所有的繁华已属于流水,外人不再得见呢?

整个过程将近一个月,每日作画几小时,展出到6月8 日,然后他们将作品清空,付诸流水。以此象征生命的瞬间。

他们用的沙子好像是藏医所用的一种药物,作画的过程却实在是很震撼,虽然有表演的成分,但依旧觉得了不起。尤其是最后的付诸流水,看画面的时候就觉得生命的短暂易逝,后来看文字介绍,这也是他们的初衷之一。 整个作品是为了展现生命的短暂易逝,而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但实际上,它的意义远大与此。 从艺术的角度看,整幅图画结构严谨,色彩丰富,借助沙粒这种富有层次感和厚重感的媒介,将宗教的意义表现得十分到位。无论是端坐正中的佛,还是围绕在佛周围的神态各异的生灵,还是围绕在世界周围那一圈缥缈的气,都恰到好处的拥有了各自的神采,又和谐的构成了圆满的世界。更令人叹服的是,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限制了太大的改动的可能,因此整个图画是一气呵成,就像僧侣们将自己脑中的烂熟的世界观默写出来一般。 而从行为的角度看,僧侣本身的创作过程也契合了图画的意图。漫长的创作,成功后短暂的喜悦,然后是毫不犹豫的毁灭。似乎在告诫我们做事的道理,漫长的付出和坚持,短暂的收获,失去的痛苦。 当然,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有没有痛苦,面对精妙的画卷,竟然能伸出那把刷子,境界的确不一样。 但从表情看,周围的观众是痛苦的,那恋恋不舍的眼神说明了一切。 我也是痛苦的,于是想把它记住,所以花费了近一个小时来贴这篇日志,希望看到的人,能驻足慢慢地翻看,静静的思考 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

开心为本

TOP

To : Alian

那么深刻的话偶可说不出来,通篇是偶转贴的呀。

不过偶也在想,人从出生到死亡,是最直观的生命历程。我们学习、我们努力、我们奋斗、我们爬升、我们摔跤、我们迷惘、我们成长,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能够活得精彩,换句话说就是创造生命的繁华。

但是,按照生命的发展规律,繁华之后必然是消亡,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情愿,这种消亡的痛苦是必然的,自我毁灭也好被毁灭也好,僧侣们也许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在警示俗人,要坦然地对待繁华和痛苦,坦然地对待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

不过相反,如果说,世人都认识到“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那么是不是一开始就不要创造这种繁华了呢?僧侣们每天诵经念佛、潜心修养、意识超脱于物质而存在的生活状态是不是就是体现了所谓看破了红尘的境界?如果世人都升华到了这种境界,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开心为本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