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在路上
编辑推荐
  ★世俗叛逆与抗争者历久弥新的圣经   ★“垮掉的一代”灵魂人物心灵自传   ★一部从六十年代起就轰动美国、风靡世界各地的常青读物   ★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并驾齐驱,持续激发世代新锐心灵   1957年,《在路上》出版后,美国售出了亿万条牛仔裤和百万台煮咖啡机,并且促使无数青年人踏上了漫游之路。当然,有一部分要归因于宣传媒体,那些头号机会主义者。他们善于发现可供炒作的题材,“垮掉分子”运动就是题材,并且是可供大肆炒作的题材……“垮掉分子”的文学运动来得正是时候,说出了全世界各民族的千百万人盼望听到的东西。你不可能向别人灌输他不了解的东西。当凯鲁亚克指出路时,异化、不安、不满早已等在那里了。                      ——“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威廉·巴勒斯 【超级畅销】   《在路上》为“垮掉的一代”代言人凯鲁亚克代表作。五十年来畅销不衰,仅在美国已售出350万册,现在每年还以11万册到13万册持续增长,翻译成25种语言。   《在路上》是一本堪与《麦田里的守望者》齐名的书。此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就是在现今,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金斯堡的长诗《嚎叫》、巴勒斯的长篇小说《裸露的午餐》也仍旧拥有大量读者。从生活方式到叙述方式,这些嬉皮士文学经典现今正为当代中国新生代作者引为范本。《在路上》写得美极了,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在路上》在国内曾有过多个版本,1980年代末在中国出版时,曾在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广泛共鸣。此前得到授权的是漓江出版社,其原先译本先后印行十余次,累计销量近二十万。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通过版权代理机构协商,取得《在路上》中文版独家翻译出版权利,邀请著名翻译家王永年先生鼎力襄助,于2006年11月推出全新完整译本。 【内容简介】   《在路上》写得美极了,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小说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同时,书中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思绪的自然流动,反情节,大量使用俚语、俗语、不合语法规范的长句,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及文化习俗;另一方面,书中又展现了美国辽阔大地上的山川、平原、沙漠、城镇……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小说写得十分出色,是多年前凯鲁亚克本人为主要代表,并称为“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   凯鲁亚克和他的朋友们是“叛逆的一伙”,他们“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 【嬉皮经典】   1957年,描写垮掉分子在各地流浪的生活的长篇小说《在路上》出版,使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为之神往,奉为“生活教科书”。《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在路上》可以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并列为美国的经典作品,被视为探索个人自由的主题和拷问“美国梦”承诺的小说。   《在路上》一经问世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但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

TOP

星期二 应该是7月的中下旬的某个星期二17或24号

法尔春天

餐厅以无国籍料理为主,环境很不错,色调以蓝色为主。

位于闽江路逾2000平米的旗舰样板店开业已经半年了。同时也是青岛为数不多的收服务费的餐厅(服务费 10%) 详细地址:闽江路 府新大厦 后面
订座电话:0532-88668992

哈根达斯 就不用说了吧

另一起吃饭的可能叫木易人云  ——(苹果胡言)

TOP

网络确实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TOP

估计今年水王要诞生了!

TOP

呵呵~ 上面联想的配文很丰富!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