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以及《大连市文化局关于推荐申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的要求,在各区市县申报基础上,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委会的评审,拟推荐以下21个项目入选大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现予以公示。如有意见或建议,可通过信函、邮件、电话等方式向市文化局社会文化处反映。信函有效时间以发信时当地邮戳为准。 公示时间:2007年12月11日——12月20日 联系电话(传真):(0411)83600934、83766770 电子邮箱:whj_zx@dl.gov.cn 通信地址:大连市文化局社会文化处(大连市西岗区新开路87号金福星大厦2019室) 邮政编码:116011
大连市文化局二○○七年十二月十日
民间文学类:
1、海神娘娘传说(庄河市) 凡是有海的地方就有海神娘娘的传说,但属庄河的海神娘娘传说历史最长,版本最多。海神娘娘传说,具有很高的民间文学研究价值。其中很多故事都是历代渔民们的亲身经历。为研究海的文化和海洋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民间音乐类:
2、辽南古诗词吟咏(金州区) 辽南古诗词吟咏源自金州南金书院,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诗词吟咏。因本地居民百分之八十为山东后裔,故调式受山东吟调影响较大,但又融合了天津、山海关及北方等地方言,便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独特的辽南古诗词吟咏,现今流传下来的辽南吟调为清末以来的吟诗调式。
民间舞蹈类:
3、普兰店单鼓舞(普兰店市) 普兰店单鼓舞是一种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传统节日或农闲时间的一种休闲方式和娱乐方式。单鼓有大鼓、小鼓两种,大鼓是干文活用的,小鼓是干武活用的;曲调是以四棒鼓和三更调为主,曲调流弱抒情,结构整齐。单鼓舞所使用的单鼓既是乐器、又是舞具,艺人边舞边唱,单鼓可有多人表演,男女不限。旧时单鼓是民间祭祀的一种舞蹈,解放后逐渐成为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活动。
4、马桥子太平鼓舞(开发区) 马桥子太平鼓舞作为大连地区的民间艺术之一,演奏时左手持柄举鼓,上下左右摇动,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击法有打、抽、叩、按、抖等,并同时振动铁环或小铜钹作响。太平鼓多用于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表演形式有单人、双人和集体等多种,常在农历正月新春或元宵佳节的喜庆活动中表演。
传统戏剧类:
5、金州皮影戏(金州) 金州皮影戏源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金州皮影戏属“南派”影,在音乐唱腔上与“北派”影截然不同,尤其是女腔更为突出。在风格上与辽南地区其它民间音乐如二人转、单鼓、民歌等颇为相似。伴奏乐器以四胡为主,有以板胡为主的,艺人称“半拉瓢”,即大板胡。 金州皮影戏有民间说唱鼓词的特点,擅长叙事,人物繁杂,唱词连篇,唱法又可分为“大”、“小”、“杂”三种不同类别。其原生态的表现成为“辽剧”的母体之一。
6、大连木偶戏(市艺术馆) 大连木偶戏传承于“辽西木偶”,可查到解放后的传承人是小学美术教师林乐鹏。他曾从师于“辽西木偶”常万金。林乐鹏酷爱文艺,不仅懂木偶艺术设计和制作,而且还擅长导演与组织演出。1984年10月“大连市西岗区文化馆青年木偶团”成立。是大连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文化部门筹建的木偶剧团,这个剧团的成立,直接带动了全市皮影艺术的发展。
传统体育与竞技类:
7、大连五行通背拳(市武协) 五行通背拳是上世纪初习武人修剑痴在大连所创。历经百年,传承七代,在武术界颇具影响,故大连有通背拳之乡,通背窝的俗称。 修剑痴自幼习武,先后拜师学习形意、八卦、秘宗等十多家拳种,号称燕北大侠,访友中拜祁氏通背拳第三代传人许天和为师习练通背拳。他以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理论做指导,在祁氏拳法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吸取西方搏击之精华,创立了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搏击性,对于传播和传承民间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8、金州武当太乙四形桩内功(金州) 武当太乙四形桩内功源自武当太乙门铁松派,起源于唐朝中期,开创于武当山的太乙庙。在明朝末年以前都在武当山上流传。 太乙四形桩内功是一个由主式、行功、操手三个部分组成。多数的动作都是以仿生学的形式出现,主式四形桩以龙头、蟹身、豹臀、蛙腿四种动物的形体局部巧妙的组成。行功由苍鹰的五个动作来展示四形桩内功精髓。四形桩内功主式的行功心法使营气行于十二正经,卫气行于筋膜。罕见的形体组合,使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组合体。
9、金州长拳短打(金州区) 长拳短打起源于河北省沧州市,传入金州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以套路长拳为基本,手法、身法、腿法、步法、摔法相互结合。步法上讲究打下而取上、打上而取下;里门返外门、外门返里门;入手而提步、提步而入手;进退出入结合、闪展腾挪、长短起落、开合收闭。是我国传统武术散打中的愧宝。
民间美术类:
10、金州剪纸(金州区) 金州剪纸历史悠久,世代传承。解放前金州有这样的习俗:姑娘出嫁前总是要做陪嫁品,如肚兜、枕顶、绣花鞋等,而这些绣花底样基本上是剪纸花样。她们除了剪窗花、绣花底样外,还在装米面、鸡蛋的纸缸上和装针线用的纸笸箩等物品上贴满非常好看的剪纸图样,是富有辽南地区特色的民间造型艺术。
传统手工技艺类:
11、桃核微雕技艺(西岗区) 桃核微雕技艺是一项源于西汉时代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桃核微雕源于民间吉祥艺术。因“桃”与“逃”谐音,加之核雕小巧玲珑,方寸之间蕴涵着巨大的艺术空间,因此在民间具有禳灾避邪、吉祥如意的寓意。大连西岗区桃核微雕艺人韩志耀自幼师承家艺,潜心研究数十年,并创作出《核舟记》等作品,桃核微雕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造型生动准确,寓意深刻。 目前,桃核微雕技艺从艺人员少,处于萎缩的趋势。
12、普兰店秸杆(木棍)手工技艺(普兰店) 普兰店秸杆(木棍)手工技艺以“东北民居”为代表,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它最早起源于百姓用高粱秸秆、玉米秸秆、柳条杆等制作的各种造型的灯笼、水缸盖、小笼子等生产生活用品,至今约有二百余年历史。 普兰店秸杆(木棍)手工技艺特征明显,纯手工制作保证了制作风格的传统性和精密性。形象逼真,地方风格浓郁,具有多项手工技艺的综合性,是集木工、美术为一体的多种手工技艺,木棍技艺反映了当地的人文风俗,蕴涵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13、普兰店田家黄酒酿造技艺(普兰店) 普兰店田家黄酒酿造技艺属半甜黄酒工艺。田家黄酒工艺考究,严格按照传统做法,从选料到制作再到出成品,都有一套固定程序。田家传统黄酒酿造技艺酿造的黄酒含糖量在1%——3%之间,集营养、药补、烹调诸功能于一身。 黄酒酿造技艺的关键是选择精良原料和沿用传统工艺。田家黄酒一直坚持使用祖传传统工艺,具有杰出的历史价值和突出的文化价值。
14、大连老黄酒酿制技艺(甘井子区) 老黄酒酿制技艺是指我国北方的大黄米为原料,采用直火糊化擦糜麦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的压榨酒。酒度一般为8%-18%(vol)之间,酒色呈棕黄色至褐色,清亮透明,口味鲜美,醇厚适口,是我国北方独特的酒类。 大连老黄酒历史悠久,大连长兴酒庄的老酒作坊就已有千年历史。但由于劳动强度大、工艺复杂、生产条件严格,使老黄酒逐渐退出市场,因此这种具有北方特色的黄酒急需得到保护。
15、庄河谱绣(庄河市) 庄河谱绣,是庄河遍及城乡民间的一种刺绣工艺。据史料记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谱绣是按着图案,先用印纸印上,或把花样图案直接粘贴在绣料上,再用不同颜色的花线按图绣上花样各个部位。 谱绣主要绣在枕头顶、棉单鞋、鞋垫、门窗帘、衣服、兜兜、阳脸、壁挂等,主要内容以花草虫鸟等的图案为主。分为婚配嫁妆绣、生儿育女绣、逢年过节绣、丧葬礼仪绣。共分为十几种针法。同时在谱绣的作品中,融汇了剪纸、绘画、书法三个门类的艺术技巧。谱绣通过独特的民族工艺、民间谱绣艺术,培养了世代人们独有审美情趣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传统医药类:
16、德记号中医药文化(金州区) “德记号”始建于清朝咸丰二年,即1852年,距今已有155年的历史。据1986年《金县志》记载,清咸丰二年,中医大夫康公在金州城南街买下前后三间临街店铺,创办“德记号”药房。鼎盛时期的“德记号”在金州、大连、普兰店、瓦房店等地共有12家分号,影响遍及辽南。199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单位。 “德记号”以“济世正德、康健民众”的祖训和理念为行医之道,治病救人,普及民众。从创立至今已传承五代,“德记号”的经营理念至今还在不断地影响着老字号的每一个人。
民俗类:
17、普兰店放海灯习俗(普兰店市) 普兰店沿海地区尤其是皮口、平岛海域一带渔民流传祈求海神娘娘保平安放海灯的习俗,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每年的正月初十左右,海岛的渔民及沿海的百姓便家家户户开始扎制海灯,从正月十三凌晨起,渔民以家庭为单位,到海神娘娘庙祭拜、许愿、祈祷。晚上吃过“上船饺子”(正月十三海岛渔民要吃饺子,预示一年一帆风顺)后,便拿着扎制的海灯、鞭炮到海边,根据当晚风向选择放海灯方向,用竹竿把海灯推向深水,顺风飘向远海。
18、庄河过端午(庄河市) 庄河过端午,是庄河地区比较隆重的一个历史传统节日,已沿袭了几千年的历史。 庄河过端午,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农历五月初一为小端午,五月初五为大端午。端午节到来时,大人孩子的手脖、脚脖、脖子、腰上系上单股五彩色线,称为葛(gǎ)撸线。同时,在大端午的头一天,将拴有小盖、小扫帚、小黑豆人的桃树枝与艾蒿、蒲草,一起插在门窗上。大门和渔船、工厂等处还挂上编制的“大粽子”,猴子和孙悟空等编制缝制品。 庄河一年一度的过端午,承载了许多历史文化信息,为研究民族节日文化、民俗文化,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19、大连春节习俗(市艺术馆) 大连春节的节日气氛遍布城乡各地,但能够沿袭传统习俗的家族主要集中在金州区、普兰店市、瓦房店市等地。 春秋战国时期,大连地区已有了人类居住,从这时起,便有了朝贺过年一说。自清顺治13年,随着大批山东移民的迁入大连,过年的礼节和习俗更加普及开来。 按大连地区长期形成的习俗,春节的气氛从腊月初八(农历十二月初八)开始,一直能延续到龙凤日(次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或二月二。春节是一种喜庆、祥和、祈神福的文化空间形式。祭礼习俗是大连春节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大连春节的独特之处。
20、旅顺放海灯习俗(旅顺口区) 旅顺放海灯习俗是旅顺沿海渔民拜祭“海神娘娘”,祈求出海平安、捕鱼丰收而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旅顺放海灯延续着传统的方式,并具有时令和节令性。每年正月初十开始扎制海灯,正月十三放海灯。根据当晚风向选择放海灯方向,用竹竿把海灯推向深水,顺风飘向远海。
21、大连海神娘娘祭典(市艺术馆、市艺研所) 大连海神娘娘祭典是妈祖文化与大连地区渔民拜祭海神娘娘、祈求平安的朴素信仰相结合,伴随着渔家生活而逐渐流行,并在民间世代流传的一种民间习俗。大连海神娘娘祭典活动广泛分布于大连地区。 大连海神娘娘祭典在民间传播历史广泛,影响极为深远。祭奠方式贴近生活,融入了当地的乡土民俗,祭典习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大连海神娘娘祭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艺术研究和民俗研究价值,它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熟知祭典传统仪式和文化内涵的老渔民越来越少,现代渔民缺乏对妈祖信仰的文化认同,因此急需拯救和保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3 16:08:09编辑过]
22、大连驴子长假游习俗(全市) 大连驴子长假游习俗是大连喜好穿越自助游的驴子的传统活动。驴子借助网上论坛、各种通讯工具,三五成群“偶遇”出发,希望外出艳遇风景,艳遇人文,艳遇人生,以对抗城市日复一日的单调沉闷生活。大连驴子长假游延续着传统的方式,并具有时令和节令性。每年黄金周、春节前一个月到半个月开始扎制方案,筛选人员,依据出行的远近、气候、路线或买或借装备。根据长假当天的机票折扣或者车票紧张与否,选择出行日期。驴子大包小裹轰隆隆涌进机场、码头、车站是长假期间大连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47.57.126.114/)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