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看还是不看? [打印本页]

作者: 海燕    时间: 2010-1-19 10:08     标题: ,看还是不看?

鲍鹏山和《孔子》剧组掐架就是犯贱!

许石林

学者鲍鹏山老师和《孔子》剧组掐起来了。甭问,能掐起来,就注定鲍老师失败了,必然失败——学者追求准确、正宗、学术、历史,拍电影的追求娱乐、八卦、票房,根本就不是一个频道嘛!结果是,胡玫骂街了,那个连话都说不清楚还企图巧言令色、以编剧弱智大片《赤壁》立身的陈汗猛烈反击——陈汗的反击仍然延续《赤壁》的一贯弱智:“这个专家不懂电影!”胡玫则表现出了她一直深藏不露的泼妇功夫:“这位专家,我看完全是砖家,砖头的砖。这人一看就是门外汉,根本不懂电影。我认为他大可不必借这种方式沽名钓誉。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拍,不然电影就不存在了。”鲍老师这回知道从事这种行业人的厉害了?你妨碍了人家发家致富,非跟你玩儿命不可,连半夜装鬼趴你家窗户的心思都有了。

按说这种低贱的掐架,是我这种专门从事贱业的人干的,不是能深入浅出、饱含士子情怀写出《寂寞圣哲》的鲍鹏山老师干的——我之前强烈反对将孔子拍成电影,当然反对无效。但是《孔子》剧组一切如我所料:其之后几乎所有做秀都被我言中,比如周润发极度虚矫而伪诈地一次次下跪、比如孔德懋老人再次被绑架为剧组炒作,比如片名用了孔德懋探班时赠送的所谓书法……我简直狂妄得要一脚将宋祖德老师踢到珠江里喂那啥去了。

我还预言:《孔子》烂片市场成功后,中国历史上凡是数得着的别的这子那子,均会被用来娱乐拍电影儿,而且一定有不少“子”片,剧本都写好了、筹备拍摄了。所以,《孔子》才是刚刚开始,烂戏还在后头呢!

我觉得鲍老师是不是被这几年的好名声搞得找不着北了?头昏了?你看别的专家看了片,不说话,闷声拿红包,您倒好,还认真地给人家提意见。结果人家正在大战市场前的焦虑中,您这一发言,难怪一向稳重的胡玫都破口大骂了。说实话,在这一点上,卑贱如我比您强,你作为专家被请去看片,您去了,您就错了。您当时惟一能做的,就是去,让他们别放映了——当然,这是比让雀儿拉鸡屎还难的事儿。虽然您这是救他们,可是,利欲熏心的主儿,会以为您神经有问题——胡玫回应网上质疑:“这个人应该不太正常!你去看他状态,跟个神经病一样。我都懒得回应!这种人不懂电影,他的问题不该来问我,还是该去跟历史学家讨论。”

将孔子拍成商业片就是大逆不道——这是我早在他们筹拍的时候就一再批评的。去年年底在曲阜,我对当地的政府官员、尤其是对孔祥金先生郑重地说:即使您无法出面抵制电影《孔子》,也绝不能帮助炒作这种亵渎圣贤的卑劣罪恶行为!鲍老师您咋就认识不到这一点呢?您脑门上是抹了猪油了还是被这几年的成功烧得自己冒出油了,就那么犯晕?

“觚不觚,觚哉?觚哉?”——大逆不道的商业烂片《孔子》到了最后冲刺票房、收回投资、赚钱的时候了。各个环节的涉骗(片)人员,包括投资商、编导、主演等等,紧张得不得了、可以想像集体焦虑得不像样子:他们的发言,尤其是对别人的反击,都是非常态的,都是与他们平常的素质不相匹配的,是失常的、神经质的,普遍比他们通常的卑贱还要卑贱。他们这时候最渴望的是追星族对他们支持,以人多的汹涌声势,掩盖一下被严肃追问与批评的窘迫,缓解一下他们的集体焦灼与不安。别说鲍老师是郑重地质疑和批评,就是鲍老师夸它,要是用了什么拐弯的修辞,他们听不完前半句照样跳起来骂街。

其处心积虑地、无所不用其极地炒作、步步推进、一口一口地往外吐信息,每个细节都有精心的炒作埋伏,就差撒泡尿进去了。

从胡玫的破口大骂中,可以看出她的理念很清楚:我这是拍电影儿,不是搞学问。问题是你请历史学家看你的电影干啥?你请鲍老师这样的学者来,却不允许他批评,还不如请学者们去洗脚,或者鲍老师被人家洗脚了,还犯轴儿?鲍老师,你太不厚道了,岂不知拿人的手短,被人洗脚腿软?

原本在半年前,有高人对我说:等大逆不道的商业烂片《孔子》出来,咱们不看,也别说话,别写评论,别批评,否则就是帮它炒作。我同意。可是,看见鲍鹏山老师挨了破口大骂,看见鲍老师提出的质疑意见逐一被另一种语法用另一个频道反击,我就不自觉地犯贱了——我不能让鲍老师一个人犯贱,再说鲍老师犯贱是初犯,不像我,一直是惯犯,虱子多了不痒痒,我就多犯一回。何况,我还要抓着鲍老师的犯贱给自己沽名钓誉呢!


作者: 海燕    时间: 2010-1-19 10:10     标题: 周润发下跪《孔子》与娱乐“强制消费”

韩浩月

《孔子》档期提前一周将于本月22日全面公映,日前先后在北京、上海举行首映和试映,展开了映前火爆的宣传。浏览了以下相关新闻,发现《孔子》的宣传集中在两个点上,一是导演胡玫称《孔子》不惧《阿凡达》,二是周润发叩谢孔子后人,至于电影会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孔子,怎样表现孔子的大情怀,拍摄《孔子》有何现实意义等等,这些本该真正向观众传递的信息,却遍寻不到。

没有必要在《孔子》身上寄托更多的情感,它只不过是贺岁档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电影产品而已,一样需要档期,需要票房,包括需要炒作。但炒作在给《孔子》带来密集的曝光率的同时,也增加了这部电影成为娱乐牺牲品的可能性。该片摄影指导鲍德熹说,“中国可以办奥运会,将来也可以拍出《阿凡达》那样的电影”,周润发说“看过《阿凡达》的人也会去看《孔子》,看过《孔子》的人也会去看《阿凡达》”,“看《孔子》你居然没哭?你还算是人吗?”……这些完全没有逻辑关系的言词,正在无意识间制造一种无形的压力,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不看《孔子》说不定会蒙上不爱国和不道德的嫌疑。

《孔子》所营造的舆论氛围,很容易令人想起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的一句话,“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回头再看周润发跪拜孔子后人的举止,会发现孔子作为一个符号所象征的文化、传统、礼教等等,在一部电影的身上,早已统统成为“娱乐的附庸”,而因为这个符号同时又具备威严、尊卑和伦理纲常等涵义,会不自觉形成一种肃穆的威权氛围。文化成为少数人把玩的工具,而作为受众只能选择与把玩者共同向某个虚无的标志进行跪拜的时候,娱乐呈现出一副诡异的让人看不懂的面孔。

在《孔子》之前,已经有不少电影进行这种胁迫式的宣传,比如《建国大业》主打的“好看的爱国教育片”牌,《三枪拍案惊奇》是奥运会导演“三年磨一剑”的暗示,《气喘吁吁》宣称的“仅凭能看一眼葛优也值回票价”的引导……范围再扩大一些看,整个文化领域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强制消费”的倾向,在娱乐圈,这种倾向更是弥漫到各个角落,近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菲复出,演唱《孔子》主题歌,现身春节晚会,“天后复出”的盛大景况已经紧锣密鼓地做好预演,剩下的就是看这次长达数年的“饥饿营销”将会爆发多大的“恐慌性消费”了。

在票房形成的压力面前,娱乐圈中人在宣传的时候已经慌不择路,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娱乐产品虽然可以和意识形态扯上各种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产品,质量过硬是唯一的出路。《2012》和《阿凡达》在中国的热映证实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有质量的电影无需开新闻发布会,无需想破脑袋制造“新闻点”,只需要第一批观众走进影院,然后凭借口口相传的形式就能完成它们的票房神话。期望中国电影创作者在下功夫做好电影之余,也能多一点自信,多干点实事,少谈些娱乐主义。


作者: 长空    时间: 2010-1-19 12:00

俺看,凭啥不看?

但是俺绝对不花钱看


作者: 苹果    时间: 2010-1-19 12:16

关于诚信问题 呵呵 斗胆说句实话:有了虚伪的儒家思想做基础怎能不撒谎

引用这句话来投制片方一票


作者: 格日乐    时间: 2010-1-19 13:28

不看

阿凡达还没看上呢


作者: 高三师    时间: 2010-1-19 15:57

没有期望

如果那个周末闲极无聊而pipi上有找不到合适的片子看,正好有DVD高清,那就看看


作者: 陈龙    时间: 2010-1-19 21:21

我是不能看,娱乐大众的影片。。。

但是我想看阿凡达。。。。。。。。。


作者: 海燕    时间: 2010-1-19 21:55

今天看了两部片子,都是爱情片,都值得一看,特推荐下

一部是<凤凰>

3PCEUzd0.jpg

另一部是<夏日的么么茶>

V9oaI8G6.jpg



图片附件: [,看还是不看?] 3PCEUzd0.jpg (2010-1-19 21:53, 7.15 KB) / 下载次数 254
http://47.57.126.114/attachment.php?aid=75841&k=cec2a17b24ed6a0105307c4801e95c86&t=1732811372&sid=V0dzoO



图片附件: [,看还是不看?] V9oaI8G6.jpg (2010-1-19 21:53, 12.36 KB) / 下载次数 249
http://47.57.126.114/attachment.php?aid=75842&k=a75d582e60165a7ed475a489d1383acf&t=1732811372&sid=V0dzoO


作者: 信用证    时间: 2010-1-19 22:19

在电影院看过夏日的嬷嬷茶了!
作者: 夏日    时间: 2010-1-21 20:24


作者: 海燕    时间: 2010-1-22 14:25

“言必信,行必果”指“小人”

  鲍鹏山曾表示片中孔子两次说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的说法,其实孔子并不赞同。何燕江回应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须知这正是一副小人嘴脸。

  对此,鲍鹏山再次回应:孔子原话见于《论语》:“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钱穆的翻译成“出一言必信,不反悔。做一事必果决,不转变。坚确地像块石头般,那是小人呀”(《论语新解》),而杨伯峻的翻译是“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而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呀!”(《论语译注》),可见,不是“臆测”。


作者: 湖畔水仙    时间: 2010-1-22 21:44

俺不崇洋媚外,但就是看不进去中国电影,要主题没主题,要特效没特效。以前看过《色戒》跟相同题材的《白皮书》相比太浅薄了。胡玫的《孔子》不抱希望。
作者: 天边    时间: 2010-1-23 02:23

去看了,了解了孔子的故事

要按电影来说国产大片也就这样了

可能是文化造诣不行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47.57.126.114/) Powered by Discuz! 7.2